东周

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对周朝的称呼
东周(the Eastern Zhou Dynasty,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朝代之一,跨越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共经历了25位帝王,国[zuò]515年。[2]其中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东周后半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56年)诸侯相互征伐兼并,进入战国时代。[a][4]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西周国都镐京犬戎破坏,周平王宜臼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东周自此开始。[4]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由于郑国的强大逐渐威胁到周王地位,平王想要以虢公忌父代之,但最终周王室与郑国通过互换太子作为人质达成和平。[5]到了周桓王时期,桓王夺取郑国封邑,罢免郑公王朝卿士之位,而后联合卫、蔡、陈等国攻郑,被郑国击败于繻葛(xū gé),史称繻葛之战[6]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因为曲沃武公杀了桓公的君主小子侯,桓公派卿士[guó]公联合讨伐了芮国梁国(赢姓围,在今陕西韩城南)、贾国(姬姓国。在今山西襄汾西)、苟国讨伐曲沃武公。[7]周庄王四年(前694年),周公黑肩谋杀庄王,欲以王子克取之,周大夫辛伯告诉了庄王,于是庄王杀黑肩。王子克逃往南燕[8]周惠王二年(前675年),王子颓联合五位大夫欲伐惠王,被惠王击退,王子颓出逃后又带领卫国和南燕的军队打回王城,惠王于是出逃。但两年后,周惠王四年(前673年),在郑厉公虢公丑的帮助下,惠王恢复了王位并杀了王子颓和五位大夫。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周惠王想废除太子郑立其子带,齐桓公就召集宋、鲁、陈、卫、郑、许、曹七国的国君在首止与太子盟,商议立太子之事。周惠王派周公宰孔召见郑伯,想要联合晋国楚国齐国一战,郑伯于是缺席首止之盟。[7]而后齐国联合盟国攻打郑国,楚国围许救郑,但是第二年齐国又攻打郑国,郑国杀大夫申侯以求和。[9]到了周襄王时期。王子带觊觎王位,召集附近戎族攻打京师,被秦晋出兵击退,[10]第二年王子带二次叛乱,被襄王击退,逃亡齐。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周襄王王后隗氏和王子带私通,被废黜,随后狄国伙同王子带打败王师,周襄王向秦晋求助,晋国出兵相助,杀王子带,从而受到襄王嘉奖。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践土之盟中,周襄王到衡雍西南的践土慰劳军队,晋国楚国战俘献给周王,襄王策封晋文公为诸侯领袖。[11]襄王去世后,由于周朝财政危机,顷王在两年后才安葬襄王。到了周定王时期,楚国不断壮大,甚至问鼎中原,威胁到周王室[12][13]周景王二年(前543年),周景王从兄弟儋括打算拥立周景王的弟弟[nìng]夫取代周景王,但事情泄露,佞夫被杀,儋括逃奔晋国[7]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朝的大夫单旗(穆公)、刘狄(伯贫)扶立景王的太子猛为悼王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与悼王争夺王位,打垮了悼王的军队。悼王逃出京城,向晋国求援。[7]敬王即位继续讨伐王子朝。次年夏季,王子朝兵败,晋军返回。而后王子朝的势力再次壮大,击败周敬王,进入王城居住。秋季,周敬王居住在狄泉,位于王城之东,人称东王王子朝在王城称王,人称西王,自此周朝出现东、西两王并立的局面。[14]最终敬王杀召简公、尹氏固等人,并于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杀王子朝于楚[15]
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周元王派人赐[zuò],命为伯。[16][17]周孝王在位期间,于王都洛阳封弟弟揭于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孝王都城,成周西),封地位于王都的西部,所以称为“西周”,揭被封为西周桓公,也称西周君[7]到了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nǎn]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王城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西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2]
东周时期,周室的领土仍包括旧河南(今河南洛阳)、怀庆(今河南怀庆)二府和汝州(今河南汝州),还占有申、吕、南阳(均为今河南南阳)等地。[18]在政治方面,分封制度的实施稳定了中央政权,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势力的增强。官员制度的设立使国家行政和司法事务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在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也逐渐兴起,同时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和物资流通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和繁荣。文学和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诗经》《易经》等经典的问世,以及诗歌和青铜器、玉器等工艺品的发展。[19]

国号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