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

辐鳍鱼纲鲤形目的鱼类
1
2
大鳞副泥鳅(学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又称大泥鳅,是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的鱼类,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省内见于长江嘉陵江岷江水系浙江和台湾、辽宁辽河中下游、黄河黑龙江等。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具5对须。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生活在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为食用鱼,目前已多为人工养殖。2023年,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了物种大鳞副泥鳅。

形态特征

背鳍iv-6—7;胸鳍i-9—10;腹鳍i-5--6f;臀鳍iii-5。纵列鳞100—130。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4—19。下咽齿1行。脊椎骨数4+40—44+1。鳔2室,前室发达,后室退化。肠管前段较粗,后段较细。其长度约为标准长的0.5-- 0.8倍。腹腔膜银白色。
标准长为体高的5.2--5.6倍,为头长的5.6--7.1倍,为尾柄长的6.1--7.9倍,为尾柄高的5.8—6.4倍。头长为吻长的2.1--2.7倍,为眼径的4.3—6.6倍,为眼间距的 3.1—3.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0.9倍。体长形,侧扁,体较高,腹部圆。尾柄上下的皮质棱甚发达,分别达背鳍和臀鳍基部后端。头短,锥形,其长度小于体高。吻短而钝。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较薄,萁上有许多皱褶。具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各须均长,口角须后伸可达鳃盖后缘,其长度大于吻长,一般大个体(体长100mm以上)的口角须比小个体的略短。眼稍大,位于头侧上方,眼间距稍宽,其宽度约大于眼径的一倍(成体)。无眼下刺。前鼻孔在一短管中,后鼻孔仅靠在前鼻孔之后。鳃膜与鳃峡相连,鳃孔下角终止于胸鳍基部。鳃耙短,呈三角形,排列稀疏,最长鳃耙仅及最长鳃丝的1/3。下咽骨较细,咽齿较小,末端尖细,较宽扁,稍弯曲,略呈臼状,排列紧密。背鳍短,基部稍长,后缘平截,位于身体中部偏后方。
雌鱼胸鳍末端圆形,较短,不分枝鳍条较细。雄鱼胸鳍末端较尖,不分枝鳍条较粗。腹鳍较短,后伸一般不达(100mm以下个体可达)肛门,其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仅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臀鳍小,较短。尾鳍末端圆形。尾柄甚侧扁,其高度随个体成长而变高。肛门离臀鳍起点较近。鳞片较大,稍厚。侧线不完全,后端不超过胸鳍末端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