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泉州市德化县的保护区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建立,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中段主峰部位德化县境内,主峰海拔1856米,素有“闽中屋脊”之称。行政区划泉州市德化县,属于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3472.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缓冲区面积3515.4公顷,实验区面积4442.9公顷。涉及赤水、雷峰、南埕、桂阳、上涌、大铭6个乡镇22个行政村,东至蟠龙,西至黄山,北至陈溪,南至东里。范围在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之间。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3.4%,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是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黄山松林;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兰科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1]
戴云山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对于福建省中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科研教学实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效益显著。戴云山是闽中最高山,主峰海拔高度1856米,素称“闽中屋脊”,丰富的森林资源,年可涵养26亿立方米的淡水,为下游供水23.3亿立方米,可减少土壤流失90万吨,释放氧气2.43万吨,吸收二氧化碳3.37万吨,吸尘11.7万吨,削减二氧化硫9430吨,对福州、泉州乃至周边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其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闽中生态安全屏障。戴云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斜贯福建中部,长约300公里,宽达100公里,山体挺拔高大,梯次天成,形成独特的天然屏障。夏季利于阻挡台风对北坡地区的袭击,冬季又利于阻挡北向寒流对戴云山东南坡及东南沿海的侵袭,同时,其山体向东南逐渐倾斜,利于东南海洋暖气流的抬升,暖湿气流受山体阻挡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云山成为雨量充沛的降雨区,对福建全省的气候、植被与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
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66种,陆生脊椎动物420种,昆虫1645种,大型真菌136种,兰科植物47种,模式物种12种。区内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我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保护区之一,成为闽中自然保护区群系的核心,对保护福建省乃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历史沿革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于1985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面积973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