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

鳞翅目夜蛾科的动物
[míng]有翅亚纲鳞翅目夜蛾科。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胸部浅黄褐色,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灰褐色,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四角形。雄蛾体长约12mm,翅展27mm,触角栉齿状。卵扁圆形,初白色后变灰黄色,表面具细纵纹和横线,聚生或散生,常排成2—3行。末龄幼虫体长约30mm,粗4头红褐色至暗褐色,共5—7龄。蛹长13—18mm,粗壮,红褐色,腹部具灰白色粉状物,臀棘有3根钩棘。寄主植物有甘蔗蚕豆等。主要分布于湖北、浙江福建江苏四川等地。

基本内容

云、贵高原年生2~3代,江苏、浙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年生4代,福建、广西及云南开远4—5代,广东南部、台湾6—8代。在温带以幼虫在茭白、水稻等作物茎秆或根茬内越冬,翌春老熟幼虫在气温高于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春玉米或田边看麦娘李氏禾杂草叶鞘内侧,幼虫孵化后再转移到邻近边行水稻上蛀入叶鞘内取食,蛀入处可见红褐色锈斑块。3龄前常十几头群集在一起,把叶鞘内层吃光,后钻进心部造成枯心。3龄后分散,为害田边2~3墩稻苗,蛀孔距水面10~30cm,老熟时化蛹在叶鞘处。成虫飞翔力强,常栖息在株间,每雌可产卵240粒,卵历期一代为12天,2、3代5~6天;幼虫期一代约30天,二代28天,三代32天;蛹期10~15天。苏南越冬代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二代7月下旬至10月中旬;宁波一带越冬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发生,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8月上旬至下旬,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沙武汉越冬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江浙一带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盛发,主要为害茭白,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期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水稻,对茭白为害轻。茭白与水稻插花种植地区,该虫在两寄主间转移为害受害重。浙北苏南单季稻茭白区,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则集中为害茭白,尤其是田边受害重。
大螟幼时示意图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