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

中国江浙地区文化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由吴文化和越文化构成。吴文化,主要指以江苏无锡梅里为核心的环太湖区域的吴地文化;越文化,主要指以浙江绍兴为核心区域的越地文化。二者同宗同源,具有很大的相容性。[1]
越文化的前身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吴文化较之越文化,发展相对较晚。3000多年前,太湖流域仍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到了汉代,“吴越”已经基本上是连称而不分彼此。两地通用吴语体系,生活方式相似,社会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相近。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里正式成立了吴越国,实现了吴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1]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悬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2]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3]
《宋史•地理志》说,吴越之民 “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对吴越民风民俗进行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勾勒了吴越文化的轮廓。[4]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来看,传统的吴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薮和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新生。吴越文化直接影响长三角的发展方向,彰显出吴越文化蕴含的巨大张力和现代意义。[5]现在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成了吴越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为弘扬吴越文化,2024临安开启吴越文化展示年活动。[6]

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