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1928年,繁华之地悉属上海特别市,上海县成为一个农村县。 60年代起,上海县发展成为上海市最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1958年发展公社办工业,全县工业产值增长,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7.5%。

上海县已经走过了700年的路程。上海县的700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上海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上海县从渔村、盐场、市镇走了出来,到近代,则孕育了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解放后,又发展成为工农业发达,贸易兴旺,经济实力居全国2000多个县前列,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上海县
这里有许多可以值得研究的地方。我想,上海县的发展,除了其他众多原因,如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相对稳定等原因外,是否与上海县不失时机地发展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厚胸襟,兼容态度,接受和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发展对外(国内国外)交往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分析造成上海县历史上几次经济发展高潮的原因,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如19世纪中叶前在全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唐宋时期主要还是种植供本地区食用的粮食,经营晒盐业。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元代植棉和棉纺织业迅速兴起,所产棉花和棉布主要用来交换和贸易,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种植业和手工业,这已经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了。到了明代,棉纺织业更长盛不衰,成为全县经济支柱之一。一业带百业,促进了全社会的繁荣。在不很长的时间内经济结构发生如此迅速的变化,按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不可谓不快。更耐人寻味的是,棉花和棉纺织技术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而引自称为“蛮族”的地方。棉花引种于闽广一带,纺织技术则是上海县人黄道婆黎族同胞学习,从海南岛带回来的。抛弃地方和民族偏见,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和技术,这在当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识。又如开埠后的上海县,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是一回事,但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上,多持取而用之,改而用之,最终发展自己的态度,而不一味排外。这种态度无疑是十分科学和开明的。正是这种不断进取,不断吸收,不断求发展的精神,到清末民初,上海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工商业和金融的中心。上海县在1928年析出上海特别市后,经济则大大滞后了,即便在江苏省60、多个县中也已无足轻重。因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地域狭小而造成的经济活力的窒息不能不说是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到1949年,全县几乎未能建造一条像样的公路,人均收入不足50元。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关系变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经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长期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到 70年代中期,在部分地区还未能很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原因很复杂也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县干部和群众始终未能安下心来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全县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以致一次又一次丧失良机,难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城市近郊县这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发展商品经济,未能改变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经济迅速起飞。在1979~1991年12年中,累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5.8亿元,比1950~1978年28年中实现的43.6亿元,还多出2.1倍。在较短的时间里,国民经济走完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换的路程,基本奠定了全县经济格局,打下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较好地解决了过剩劳力的出路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将难以估计。这个局面的取得,其基本经验,我以为是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头。
当我们把视线从历史转向现实的时候,可以看到今天的上海县更加充满生机,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变化既是80年代以来变革的延续,又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经历一场“蜕变”,迅速城市化的蜕变。这是时代的使然,势不可当。可以预料,到本世纪末,或在稍长的时间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上海县这片土地,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里有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成片的住宅,宏伟的工厂,先进的市政设施,舒适的文化场馆,美丽的校园,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