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

晚清思想家
王韬(1828年~1897年),原名是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为躲避追捕改名王韬,字紫诠、兰卿,号仲[tāo]、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héng]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王韬是苏州长洲人,清末学者、维新思想家、文学家、报人。[1]
道光二十五年(1845),王韬考取秀才,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王韬化名黄[wǎn]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在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冬,王韬开始了他在欧洲英法等国的游历,两年西行加深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了解,也给他的小说和游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1870年冬,王韬随同理雅各返港,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1874年,王韬创办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1879年,王韬应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其间结识了一批日本维新人士,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游记》。流亡22年后,王韬得到李鸿章的默许,于1884年春由港返沪。回上海后,他继续给《循环日报》投稿,时值中法战争,所作98篇文章,如《法越交兵记序》《综论亚细亚洲时局》等,绝大部分是对中法战争的评论和向当局者的献计献策。1886年,王韬秋起担任格致书院山长,改良教育方法,推行西式教学,培养新型人才。1887年,王韬著《淞滨琐话》;1890年石印出版《漫游随录图记》,同年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1896年6月初,王韬从沪北搬到城西草堂,因病体缠身,不再著述,次年病逝于上海城西草堂,享年70岁。[2]
王韬作为第一代走向世界的江南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倡导改革,是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他从事西学东传工作,通过译书、办报、主办考课等方式,促进了近代观念传播,为推动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作为文学家,在政论文、游记、文言小说、诗歌等方面均有建树,为推动近代文学转型开先声,编有个人诗集《蘅华馆诗录》、政论集《弢园文录外编》、书信集《弢园尺[]》、日记集《弢园日记》。其余学术著述被编为《弢园丛书》《弢园经学辑存》《弢园西学辑存》等。[1]
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梧桐时文和八股文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文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和政论文风的改观和发展影响很大。[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