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1957年的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1]首任所长为贝时璋院士,现任所长为刘力研究员。该所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致力于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并推动生命科学关键装备和技术的创新。[2]
自建所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多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引领下,推动了多个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研究成果。近年来,研究所在蛋白质科学、表观遗传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拥有多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此外,研究所还负责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与多家京区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和科研的发展。该所还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承担多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重大科研任务。生物物理研究所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出版活动,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的挂靠单位,并出版多种学术期刊;其办所原则、共同愿景、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均体现了对科学研究和国家需求的深度承诺。[2]

历史沿革

历史大事件
大事记
1955
10
-
贝时璋及其研究组于从上海迁往北京,以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形式设置
1957
9
27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贝时璋为所长
1958
7
29
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批准函告云南省委及云南分院,筹建生物物理研究所昆明工作站事宜
1958
9
26
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任所长
1959
-
-
成立理论组
1960
-
-
成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室和工程技术系统。理论组下增设光生物组
1961
10
-
电子室为基础,成立了直属所的“新技术组”
1962
-
-
昆明工作站划归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
1963
2
-
原新技术组和工厂及其设计组合并为工程技术研究室(即四室),承担仪器维修研究试制工作。
1963
4
10
所务会批准成立学术委员会,贝时璋任主任
1963
-
-
三定(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后研究所设4个研究室:一室(放射生物学研究室)、二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三室(生物结构与功能研究室[由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室和生物结构研究室合并而成]),以及四室(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研究室)和一个直属组(一般生物物理研究组,后改称“一般生物物理研究室”)
1964
4
1
仿生学研究室成立(五室)
1964
7
19
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合作的中国第一枚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发射和回收,迈出了中国空间科学探测的第一步
1964
9
-
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分为两个研究室:一室(放射生物学第一研究室),二室(放射生物学第二研究室)
1964
-
-
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由二室改称六室
1965
-
-
宇宙生物学研究室扩建成三个研究室:六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七室(动物研究室)、八室(总体室)
1966
7
15
15日和28日,又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2枚为小狗上天设计的生物探空火箭。记录了狗的生理指标;连续拍摄了狗的姿态变化
1967
6
-
为保证重要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生物物理研究所实行军管
1968
3
12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新技术局由国防科委接管的指示,生物物理研究所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研究院,并按该院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改组。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八研究室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
1968
4
1
国防科委批准组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八研究室百余人参与组建该研究所,至年底完成搬迁和移交工作
1970
-
-
生物物理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