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生于浙江镇海,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年获德国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贝时璋加入中国共产党[6]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2]
一生致力于实验生物学研究工作,[2]主要研究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领域,其中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5]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丰年虫中间性的性转变过程中观察到细胞重建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在丰年虫、鸡胚早期发育、小鼠造血系统(骨髓)、根瘤菌沙眼衣原体等方面进行了细胞重建的科学研究,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细胞分裂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途径即细胞重建,由此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2]
鉴于贝时璋实验细胞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德国土滨根大学又分别于1978年、1988年、2003年、[2]2008年授予其博士学位。[7]中国国家天文台于2003年将1996年发现的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2][1]2009年10月29日上午,贝时璋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8]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