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

综合性应用学科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90年代诞生了基于系统论的生物工程,即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
所谓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 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
生物工程是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能源学等各学科的结合,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医药、食品、农林、园艺、化工、冶金、采油、发酵罐新技术和新底物的环保等方面。许多现有的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工业,依靠基因工程、利用而得以改进,同时还缓解了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不久的将来,光生物反应器和生物燃料将会变为实现,像木质素纤维素这类结构复杂但能再生的底物会变成为发酵工业的原料,也很可能会为塑料工业和聚合物工业提供起始成分。可以说,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基础,重组DNA 技术和酶固定化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两个最富有特色和潜力的技术,而发酵工程与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是目前较为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技术。

发展历程

中国的生物工程事业始于20世纪初。1919年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第一所生物工程研究所,规模很小,只有牛痘苗和狂犬病疫苗,几种死菌疫苗、类毒素和血清都是粗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春兰州成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了中央(现为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它执行国家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监督,发放菌毒种和标准品。后来,在昆明设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生物制品现已有庞大的生产研究队伍,成为免疫学应用研究和计划免疫科学技术指导中心。汤飞凡1957年证明沙眼病原体非病毒,他对中国生物制品事业有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