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大夫

古代文散官名
朝议大夫,官名隋文帝始置,为从三品文散官大业三年(607)罢。唐复置,为文散官正五品下。宋初沿唐制。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朝奉大夫。元丰三年(1080)后再置为新寄禄官,正六品,取代旧寄禄官九寺少卿及左、右司郎中。元祐三年(1088)分为左、右两阶。大观二年(1108)将左朝议大夫去左字,右改奉直大夫。明代置为文散官,从四品,升授。清为文职从四品封赠。[1]

相关介绍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2、大(dài)夫:即医生。

地方官职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