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官

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
散官,又名阶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隋代始置散官之职,初无文武之分,后演变为表示官位等级的称号,会随着年资而晋升。明、清官员级别和待遇依实际所授职官品级,散官仅存名号。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多为朝廷重官的酬佣。

简介

散官原本指无担任固定职事的官员,如汉代已有散骑常侍一职,类似皇帝顾问官。隋代《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八校尉副尉凡四十五阶。宋代称为寄禄官,元丰以后,寄禄官都改为阶官。明代散官分九等十八阶,有初授、升授、加授、以历考为差。散官名义上与官品一样分为三十阶,但实际上没有正一品,故只有二十九阶。
文武官员官职全衔由以下部分组成:〈散官位阶〉+〈职事官职〉+〈勋位〉(如果有授勋)+〈爵位〉(如果有封爵)。例如:“唐〈光禄大夫〉行〈中书令修文馆大学士监国史〉〈上柱国〉〈郢国公〉宗楚客。”指宗楚客以本阶从二品光禄大夫任职较低阶职官正三品中书令,兼任修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授正二品上柱国勋,封爵郢国公。唐制,任低于本阶职事官曰“行”,任高于本阶职事官曰“守”,任与本阶平级职事官不加“行”“守”。
散官阶级与可任的官职有关,例如:文散阶正七品上的官员,他就不太可能去就任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较可能从事职官官品在正七品上左右的职司。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