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

人类杯状病毒科中诺如病毒属的原型代表株
诺如病毒(Norovirus,NoV),又称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NV),属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是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颗粒。[4]
1968年该病毒首次从美国诺瓦克市一名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来。此后,世界各地陆续在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多种形态与之相似但抗原性略异的病毒样颗粒,均以发现地点命名。1990年,诺瓦克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被解析,根据基因组结构和系统发生特征,将诺瓦克病毒归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 Family)。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将诺瓦克样病毒改称为诺如病毒,并成为杯状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HuCV)的一个独立属——诺如病毒属。[4]
诺如病毒会引起胃肠道感染,症状多表现为呕吐、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战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3]截至2023年尚无有效的针对性“特效药物”和疫苗[4]

命名

1968年,美国诺瓦克镇一所小学发生急性胃肠炎暴发。1972年, Kapikian等科学家在此次暴发疫情的患者粪便中发现一种直径约27nm的病毒颗粒, 将之命名为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 此后, 世界各地陆续从急性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多种形态与之相似但抗原性略异的病毒颗粒,统称为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 , NLVs)。由于此病毒呈圆形,无包膜,表面光滑,也称作小圆状结构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ed viruses,SRSVs)。 1992年,诺瓦克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被解析。此后根据基因组结构和系统发生特征,诺瓦克病毒归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 family)。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将诺瓦克样病毒改称为诺如病毒,并成为杯状病毒科的一个独立属——诺如病毒属 (Noroviru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