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抑制剂

一种能够与酶的底物竞争性结合的分子
竞争性抑制剂是一种能够与酶的底物竞争性结合的分子。它们通常具有与底物类似的结构,可以与酶形成可逆的EI复合物,从而阻止底物与酶的结合。这种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尽管抑制剂的存在增加了底物的浓度,但酶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保持不变,而米氏常数(Km)则变大。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浓度(I)、底物浓度(S)、Km和抑制剂的抑制常数(Ki)。当抑制剂浓度一定时,增加底物浓度可以减少抑制程度;而当底物浓度一定时,增加抑制剂浓度则会增加抑制程度。Ki值较低时,抑制程度较大;Ki值较大时,抑制作用较小。当抑制剂浓度等于Ki时,双倒数图直线的斜率会加倍。在一定的底物和抑制剂浓度下,Km值越低,抑制程度越小。[1]
竞争性抑制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竞争性抑制剂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与底物非常相似,它们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第二类竞争性抑制剂则与底物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没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结合位点也不是酶的活性位点。这两种类型的抑制剂都通过与酶的结合来影响酶的活性,但结合的位置和方式不同。[1]
动力学方面,竞争性抑制的一个经典实例是丙二酸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由于存在竞争关系,竞争性抑制剂能够降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即提高Km值,但不影响Vmax。这意味着,尽管酶的反应速率在较低的底物浓度下可能会减慢,但在底物浓度足够高时,酶的反应速率可以达到其最大值。这种机制对于调节酶活性和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1]

概念解析

如果抑制剂浓度恒定,则在低底物浓度([s])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增大[s],抑制作用随之降低,直到[s]增大至很浓时,抑制作用近于消失,达到未加抑制剂时的最大反应速度(
)水平,其动力学特征是:表观反应常数(
)增大、
不变。抑制程度只与抑制剂浓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