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狮

起源于北魏的传统舞狮技术
北狮,通常称为狮子舞、圣狮,[1]是盛行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一种传统舞狮技术。北狮狮舞分文狮和武狮。[3][7]
北狮相传是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由胡人西域传到中原的。魏太武帝将它改称为“北魏瑞狮”。[4]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狮头一般是木雕,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只露双脚,不见其人。[5]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滾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者舞持球翻腾滚鹤。[5]步法有单提步、跨跳步、击步、碎步、单脚直立、双飞脚、大转身等。[4]北狮流行于中原以至华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有河北双狮、安徽青狮和湖南狮等。[4]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建国后得以迅速发展。[8]徐水狮舞素有“北狮之宗”美誉。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

历史渊源

北魏太武帝远征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令其献舞娱乐。胡人三十余人身披兽衣,舞于御前。北魏太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大力推广,从此舞狮在北方流传开来,有了“北狮”之称。当时的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描写,每年四月四日,游行队伍前,人们戴着面具、穿着兽皮,装扮成狮子的模样,边舞边开路,希望起到镇邪驱魔、保佑平安的作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