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

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洛阳伽蓝记》又称《伽蓝记》[1],是中国古代佛教史籍[2][3],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3]。《洛阳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街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感慨历史变迁的一部记叙性作品。该书梳理了洛阳各寺庙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为一身的经典著作,与《水经注》《齐民要术》并称为中国北魏三大传世之作[1],即北魏三大奇书[3],也有人将其称为文学版的《清明上河图[1]
《洛阳伽蓝记》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伽蓝(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共记述佛寺七十余处,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史事、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介绍详备[1][4]。《洛阳伽蓝记》被誉为南北朝骈体文范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其文浓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4]。《洛阳伽蓝记》写的是寺院,说的却是兴衰,唐代僧人释道宣认为,杨衒之写《洛阳伽蓝记》的目的在于揭露王公皇族建造了那么多寺庙佛塔,背后却是“百姓卖儿贴妇钱”。可以说,《洛阳伽蓝记》所有记载和描述都基本统一在“帝王迷信佛教导致国家衰亡”的主题下[5]
《洛阳伽蓝记》为洛阳佛教史及北魏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4][5]。《洛阳伽蓝记》在历代正史的“艺文志”中皆有著录,但其祖本早已佚失。现所见的《洛阳伽蓝记》都为以宋刻本为祖本,源流颇杂。[6]在传播影响上,《洛阳伽蓝记》早有日、韩、英等若干语种译本,在国际汉学界有一定的地位。[3]

内容梗概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炫之,生卒年不详,北朝时期北平(今河北满城)人,该书是记述北魏时期洛阳佛寺兴衰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属散文体著作,在学界有着极高的文献价值。《洛阳伽蓝记》书名中“伽蓝”一词,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是佛寺的统称。《洛阳伽蓝记》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余处。其体例是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如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洛阳伽蓝记》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笳、刘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