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

应用于心理学学科的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1977年,他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这种研究高中生和青少年发展的新颖视角。1979年在他的生态发展的经典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学》中完整的阐述了这一理论趋向。[1]
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发展的环境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参与和体验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它们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活动和人际关系。中介系统涉及个体参与的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外层系统包括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其发展有间接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社区资源和社会政策。宏观系统则是最广泛的环境层面,包括文化、社会规范和信仰体系,为个体提供了社会文化背景,塑造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四个系统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环境网络,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1]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多层次环境的共同影响。每个层次的环境都以不同的方式与个体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即环境影响个体,个体也影响环境。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的动态性和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为理解个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1]

概述

尽管现代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的个体的影响,然而他仍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细分析。因为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把这种理论描述为生物生态学理论可能更为准确。布朗芬布伦纳认为i,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这一点往往被人为设计的实验室里的研究发展的学者所忽视。他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缺失改变了发展学家思考儿童发展环境的方式。例如,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学家可能会检验儿童成长环境的某个方面的作用,并将儿童之间的所有差异都归于环境在这个方面的差异。例如,儿童在认知、社会甚至生理上的不同都可能会归咎于离婚对儿童的影响。有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就可以思考许多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的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