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

为争夺河北、河东地区而进行的长期战争
宋辽战争,发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 辽保宁十一年至契丹统和二十二年,979年~1004年),是宋朝辽朝之间为争夺河北河东地区而进行的长期战争。这场战争的起源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当时契丹帝耶律德光(辽太宗)通过支持石敬瑭建立后晋,并割取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山西大同地区),以此为基地不断南侵。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有意收复失地,多次对北汉用兵,但均因辽军的支援而未能成功。[1]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亲征北汉并取得胜利,随后转向辽朝的幽州(今北京)。宋军在多次战役中与辽军交锋,如高梁河之战满城之战、瓦桥关之战等,双方互有胜负。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乘辽内部不稳,分三路大举进攻辽朝,但在岐沟关之战中遭到重大失败,宋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辽朝则利用骑兵优势,不断深入宋境进行袭扰。[1]
宋辽战争最终以宋景德元年(1004年)的“澶渊之盟”告终,宋朝未能收复燕云地区,反而每年需向辽朝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战争的失败主要归因于宋太宗对辽军事实力的低估,以及作战指导上的失误。宋军在进攻时轻敌冒进,在防御时消极应对,且各部间协调支援不力,导致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这场战争对宋朝的国防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1]

背景

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 朝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后周建国初,辽又扶植北汉政权割据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作为附庸以屏蔽燕云。后周显德七年(辽应历十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辽继续支持北汉与宋抗衡。时南方尚存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独立割据政权。为实现统一,赵匡[yìn]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铲除辽附庸,以便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治辽山,今山西左权),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