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选编的供学塾使用的古文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和他的侄子吴调侯共同编选的一部古代散文选集,用于供学塾中的初学古文者启蒙。《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共十二卷,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按历史先后顺序选录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余年间的222篇散文名作。在文学方面,《古文观止》选材广泛,兼顾各种文学风格,基本上反映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体现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政治方面,《古文观止》包含封建知识分子立世修身之理、为官牧民之道及治国安邦之策,符合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成为清朝统治者教子化民的启蒙教材。科举考试被取消之后,《古文观止》成为教授文言文的基础教材,继续影响着一代代读书人,成为今天古文初学者重要的入门读物。[1][2]

书名

“古文”一词的含义则更加复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古文”是一个宽泛且多变的概念。唐代之前,文坛以诗赋、骈文为中心。中唐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首次提出“古文”这个概念,至宋代,古文文体成为文坛主流。“古文运动”提倡的“古文”是用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之散体文的古文,来抵制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又称时文或今文)。“古文”与“今文”的区别在于,古文文体特征为“散”,不讲究格式,而“时文”更注重对偶和韵律,于是“散文”是古文的俗称。《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大部分是散体文,用于帮助初学者积累古文素养,在科举考试写出优秀的八股文,故以“古文”命名。[3][4][5][6]
“观止”一词来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季札观乐”的典故。吴国公子季札鲁国观赏乐舞,虞舜韶箭》演出之后,他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古文观止》序言中称,此书原为教导私塾弟子的教材,被他人抄录传播后,同乡先生赞叹此书“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观止”就是好到极点的意思。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以“观止”来表示本书已经集历代古文大成,读者己经观赏到最高水平的文选读本,其余的就不用看了。[2][7][8]

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