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见律毗婆沙

巴利律藏的佛教注释书
《善见律毖婆沙》,全名《一切善见律毗婆沙》(巴利语:Samantapāsādikā),是萧齐时期僧伽跋陀罗所译佛经,佛教巴利律藏的注释,体现了在斯里兰卡流传的分别说部(史称赤铜鍱部)的悠久历史传统,绝非一人一时之著作。此书在南齐永明7年(公元489年)时由僧伽跋陀罗(Saṃghabhadra)与僧猗(一作僧[])汉译,共十八卷,是汉传佛教经典中少见由巴利语译出的著作。约20万字,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四册,系注释锡兰所传律藏之典籍。《善见律毗婆沙》属于律藏,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口语程度较高,具有很好的词汇研究价值。又称《善见毗婆沙律》《善见律》《善见论》《毗婆沙律》。依《历代三宝纪》卷十一所载,三藏法师(或说觉音)持律藏广州,临离去时将之付与弟子僧伽跋陀罗,永明六年(488),僧伽跋陀罗与沙门僧猗共译于广州竹林寺。此即本书传承之始末。

内容简介

全书初有归敬偈,次为外序,记述佛灭后三次结集、阿育王派遣传道师、摩哂陀锡兰传教等事;其次分〈比丘戒〉、〈比丘尼戒〉、〈鶱陀伽〉、〈大德舍利弗问优波离律污出品〉四篇,加以注释。此中,〈比丘戒〉中分立四波罗夷、十二僧伽婆尸沙(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尼萨耆亚巴吉帝亚)、九十波逸提(尼萨耆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众学及七灭诤等部份,但注释具足者唯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分而已。在〈比丘尼戒〉中,注释波罗夷、僧残及波逸提之少分,而未注释其他部份。〈鶱陀伽〉即揵度,分受戒、布萨、安居、革履、衣、药等 十三聚解释。〈大德舍利弗问优波离律污出品〉中,列举有关犯罪之数等共三十一条问答,一一加以解说。巴利语samanta的意思是“一切,全部的”,汉译本翻为“一切”。pāsādika的意思是“令人喜爱的、端正的”,汉译本翻为“善见”。“[]婆沙”的意思是注释,戒律作为佛教传承的主要载体,历经多代人的口耳相传和解释,其注释最能体现部派传统。汉译本的“律毘婆沙”在巴利本的对应原语是“Vinaya-saṃvaṇṇanā”。

典故

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一载,三藏法师(或系指佛音)曾携律藏广州,付予弟子僧伽跋陀罗,永明六年(488),僧伽跋陀罗与沙门僧猗共译于竹林寺。是即本书传译之始末。该书并谓僧伽跋陀罗以香花供养律藏,而点下一点(表一年),共得九七五点,即所谓“众圣点记”之说。此外,巴利本一切善见律于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以后,由高楠顺次郎、长井真琴合力校订出版。其注疏有巴利本之 Sa^ratthadi^pani-t!i^ka^。(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十一、法经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六、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八、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律宗纲要卷下、根本佛典の研究(长井真琴))p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