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

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
团扇,又称“纨扇”“合欢扇”“圆扇”“宫扇”“绢扇”,是中国古代扇子的品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1][2]
扇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起初的功能是用来纳凉,战国时期出现了团扇的雏形“便面”,汉朝开始得到发展,清朝末年开始走向衰落。它的扇框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底部有扇托,连接扇框和扇柄,又以扇柄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的样式,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芭蕉、马蹄、鼓形、瓜棱形等多种式样,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团扇形制越发精美。在漫长的历史中,团扇历经几代变革,具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及其内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品中的宝藏。它不仅体现着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也促进了中国古代“雅” 文化的流行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1][3][4]

历史发展

萌芽时期

战国时期,团扇的雏形“便面”出现了,又名“户扇”,其形状如半规,似单扇门,起初用细竹篾为原材料, 后来用布锦丝绢,这一时期,“便面”较为普及,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使用,这是古代时期团扇发展的质的飞跃,它由笨重的长柄扇发展为轻巧便捷的短柄扇,由皇室贵族专用的“障扇”发展为平民百姓都能使用的扇风纳凉工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