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

夏里亚宾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1873-1938),俄国男低音歌唱家。被誉为世界低音之王,他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家,表演与人物、语言和歌唱高度融合,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主演过电影《可怕的沙皇伊凡》和《堂吉诃德》,录有近200张唱片,著有《我生活的一页》和《面具和人》等书。

生平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Chaliapin Fedor Lvanovich,Ф.И.Шаляпин,1873-1938年),出生在俄国喀山一个农民家庭。夏里亚宾早年未受过正规教育,但生就一副动听的歌喉。1892-1893年在第比利斯向声乐专家乌萨托夫学声乐,主要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同时,也研究了俄罗斯的歌唱经验。在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成功地演唱了许多角色,1894年在彼得堡参加皇家歌剧团,又赴莫斯科加入马蒙托夫歌剧团。在那里,夏里亚宾演出的歌剧都是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因成功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斯普科夫的姑娘》中的暴君伊凡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中的戈多诺夫,达尔戈梅斯基的《水仙女》等,声名大震。1899年,夏里亚宾进入了莫斯科大剧院。1901年夏里亚宾抵达米兰演出,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登台,开始获国际声誉。此间,他结识了卡鲁索和其他具有国际影响的歌唱家和艺术家,同时世界也认识了夏里亚宾。1907年,夏里亚宾登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他与卡鲁索联袂演出了《浮土德》,卡鲁索饰浮士德,夏里亚宾饰梅菲斯特,他们给观众奉献了一部堪称典范的作品。1913年至1914年,夏里亚宾在伦敦演出歌剧十月革命后,他应好友高尔基的邀请,重返俄国,担任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艺术指导,并仍坚持登台演唱。此间,他获得了苏维埃人民歌唱家的称号,到此为止,这位男低音歌唱家可谓一帆风顺。
但1927年发生的事改变了一切。旅居巴黎期间,他在俄罗斯教堂的院子里看见两个衣衫褴褛的俄罗斯妇女带着几名残疾儿童在行乞。这一情景使他心中非常难过,随后他通过一位神父向当地俄罗斯难民捐款5000法郎。没想这一善举竟酿成大祸:那位神父在巴黎的俄国侨民报上发表了对捐款者表示感谢的话,于是苏联驻巴黎使馆便向莫斯科发出一份有关此事的秘密电报,于是莫斯科轰动了,说夏里亚宾资助了白卫军,投靠反革命……莫斯科的报刊称夏里亚宾是“一个为了金钱从本国人民一方逃向本国人民死敌一方的人”,并称:“为什么不宣布:在艺术工作者当中,在享有共和国人民演员光荣称号的人当中,没有夏里亚宾先生这类变色龙、背叛者的地位?!”马雅可夫斯基,著名的苏联红色诗人,立即发表《“人民演员”先生》一诗,大声疾呼:“教育人民委员部,/请从/白色老爷的头上/摘下/人民演员的/红色桂冠!”
在一片怒吼声中,夏里亚宾果真被撤销了“人民演员”的头衔。夏里亚宾只会歌唱,根本弄不懂政治是怎回事。他感到痛苦万分。高尔基曾劝他回国,但他对回国后的一切没有信心。为此他又遭到国内严厉谴责,说他出国不归是为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追逐个人名利”。他不得不流亡国外。在给友人的信中,夏里亚宾满腔深情地写道:“我亲爱的祖国啊,我对你怀着崇敬之情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