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

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
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月,为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保护和研究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对公众开放,向公众提供知识、进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等职能。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千佛崖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4.8亿元,占地面积300余亩,建筑面积近万平米,现已基本形成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建筑布局

金牛道
千佛崖段金牛道遗址2009年经考古发掘,现存遗址300余米,栈道孔30多个。其中南端长约50米,悬崖壁立,地势险要,其场景正如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的描述,“石崖壁立,车道断崖而成,人马经此,如行柜中,盖上下左侧(就由北向南言),尽为石壁,唯右侧直落干寻,嘉陵江奔涌其下”,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古今皆循千佛崖以行”。唐开元三年(715年)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凿石为路。千佛崖藏佛洞左侧题记记其事,“大清咸丰四年五月既望/大唐开元三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西万年县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干佛功德/邑增生梁嘉麟监生孙遇春黄元庆镌石内江高立中敬书”。明初对千佛崖前道路有过大规模的整治,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叠石为岸,益为坦途。《道光重修昭化县志·武备志》中也有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月至二十五年(1392年)一月,景川侯曹震派成都后卫指挥[qiān]事王清修凿保宁府至汉中驿道,其中千佛崖一带“古作栈阁,连岁修[],工费甚多,相其形势,辟取山石从河镇砌,阔四五丈,自四川至陕西无难焉。”当时修路采用的是从河镇砌,垒石为岸,改木栈道为石板路。现存千佛崖南段部分的堡坎是用石灰作砂浆垒砌,或为当时之遗迹。1935年开始修筑川陕公路,炸掉了南段崖壁,拓宽了路面,垫高了路基,汽车可以通行,金牛古道被掩埋。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千佛崖纳入灾后重建。2009年将川陕公路改道后山穿隧道而行,千佛崖段金牛道的交通功能就此废弃。
千佛崖摩崖造像最早开凿于北魏晚期,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正月,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驻守汉中的司马道迁降于北魏,魏遣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其统军王足将兵入剑阁,所至皆捷,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北魏于此置西益州。此后三十年里,先后有北魏大将傅竖眼、皇室元法僧等人在此担任益州刺史。他们在此驻守的同时也带来了北魏皇室在云冈龙门开凿石窟的传统和崇佛的风气。加之南北朝时期,金牛道开始逐渐改走嘉陵江而行,千佛崖位于嘉陵江东岸,有适合开凿石窟的大块崖壁,因此千佛崖的第一座寺院柏堂寺开始修建,开窟造像也就逐渐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