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带

卵细胞外方形成的非细胞膜
透明带(Zona pellucida),是包绕在卵母细胞外的透明糖蛋白结构,随原始卵泡激活开始形成,伴随卵子发育成熟的全过程。[1]
透明带,是由卵母细胞分泌的,包裹在卵母细胞外层的胞外基质。[2]人类的透明带是由ZP1-ZP4四种糖蛋白组成的,其中ZP2、3、4聚合成单层膜,并由ZP1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透明带。透明带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排卵前2周,卵母细胞开始大量地特异性表达ZP1-4,在内质网上合成后,于高尔基体中进行修饰,随后新生成的透明带糖蛋白被纳入大量分泌囊泡,独自转移至卵母细胞质膜,并组装成交联的细丝状,融入先前组装形成的透明带最里层,使得透明带逐渐增厚。[3]
透明带在卵泡发育、精子-卵子结合、顶体反应诱导、防止多精受精和输卵管运输中起着关键作用。[4]在发育过程中,透明带协调卵母细胞与外部环境的双向交流,并参与调控减数分裂;在受精期间,透明带是配子识别的关键“对接位点”,诱导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并防止多精受精;在植入前阶段,透明带保证胚胎发育的完整性,防止卵裂球分散,阻止不成熟的胚胎着床;此外,透明带还能够保护胚胎免受细菌病毒毒素和吞噬细胞的侵袭。[3]

基本介绍

卵的外面具有外被(coat),其成分主要是糖蛋白,是由卵细胞或其它细胞分泌的。在哺乳动物中这种外被叫做透明带(zona pellucida),其作用是保护卵子,阻止异种精子进入。许多卵的透明带下面(皮质部,cortex)还有一层分泌性的囊泡,称为皮层颗粒(cortical granules),受精时以外排的方式释放皮层颗粒能引起透明带结构变化,形成受精膜,阻止其它精子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