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

南北朝齐高僧
宝志禅师(418年—514年),又称保志、志公禅师,是梁武帝时代的佛教高僧,与达摩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他被认为是禅宗的先驱人物之一。宝志禅师出生于南京市栖霞区句容县东阳镇,俗姓朱,后被尊称为宝志大士。他一生屡现神异,被民间视为神通广大的形象。济公传说的原型可能就是来自宝志禅师。[1][2][3]

简介

宝志[南朝·梁](418~514)僧人。俗姓朱氏,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人。齐宋之稍显灵迹,梁武帝尤深敬事,俗呼为志公。工篆书南唐保大(943~957)中伏龟山[],得石函中有铭云:“天监十四年(515)秋八月,葬宝公于是。”铭有引曰:“宝公常为偈大字书于版,用帛幕之。其字皆小篆,体势完具。”着文字释训。天监十三年(514)卒。《唐书·艺文志、江淮异人录、传灯录、南史·隐弘景传》宝志禅师少年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到了宋太(泰)始年间(465-472),宝志禅师的行为举止发生了变异:他“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xiǎn]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梁代宝志禅师
宝志禅师,修行、参禅、圆寂于天柱山山谷寺始建于梁武帝时,为高僧宝志禅师首创。相传: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建道 场,梁武帝命他两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将落地时被锡杖飞来声所惊,止于他处,锡杖卓立此地,宝志即在此建寺,初名“菩提庵”,。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萧衍赐名为山谷寺。佛教二祖曾在此驻锡,佛教禅宗在中国的第三代祖师僧璨禅师在此圆寂,肉身葬于寺后小丘上,后人又称为三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