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

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肺癌总发病率的85%,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三种类型。[1]
非小细胞肺癌的病因有吸烟、肺部慢性疾病、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长期接触多环芳香烃、铬、[niè]基因突变、遗传等。[3]临床表现为咳嗽、痰血、眩晕、胸痛、吞咽困难、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肝区疼痛、喘息、皮肤潮红等症状。[1]该病可通过胸部CT、PET-CT[a]、骨扫描、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癌胚抗原(CEA)、分子病理等指标辅助诊断,其中病理诊断为金指标,获取组织病理的方法有痰液细胞学、纵隔镜、经胸壁肺穿刺术、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等。[4]治疗应当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病理学类型、临床分期等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常用药物包括铂类、紫杉类、吉非替尼、派姆单抗、贝伐珠单抗等。[1]其预后取决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致使肺癌预后差,86%的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1]
不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正在逐渐改变,肺腺癌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鳞状细胞癌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居住在同一地区或国家的不同种族间的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或死亡率也常有差异,如美国白种人非小细胞肺癌美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57.7/10万,而亚裔为29.8/10万。[7]

分类及病理

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约占肺癌总发病率的85%。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三种类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