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赣州经开区”,位于赣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成立于1990年7月。1990年7月23日,赣州行署批准成立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小组。7月25日,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指挥部成立。10月5日,在青光岭举行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开工典礼,规划面积1.88平方千米,首期开发0.53平方千米。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赣州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代管6个乡(镇、街道、管理处)和1个综保区、1个高铁新区,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2][3]
在2023年全国230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排名33位,位列中部地区第5位、全省第1位;在全市2023年度项目大会战流动现场会中蝉联第一。先后被商务部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被工信部评为“四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稀土新材料),被人社部评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20-2022年全省开放平台先进单位”“全省园区发展专项奖”等荣誉。[3]
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获评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载体和检测机构87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截至2023年3月20日,赣州经开区已经聚集新能源及关键零部件企业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经开区围绕赣州市“1+5+N”产业布局,以构建“整车+零部件+研发检测+汽车文化”的全产业链条发展体系为目标,已经初步构建了“原材料—电芯—电池系统—回收利用”锂电新能源产业体系,产业集聚态势蓄势待发。全区共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3名,省级人才40名,博士及同等人才899名。[4]

基本介绍

经济发展领跑全市。作为赣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发展的主平台,赣州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领跑全市。2017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63亿元,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321.3亿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8.1亿元,增长25.1%;财政总收入41亿元,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10%;进出口总额8.3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65亿美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5亿元,增长12.1%。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财政总收入、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4项主要指标总量排名全市第一,其中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总额占全市的1/5强。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5亿元,增长2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25.47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增长12%;进出口总额31.6亿元,增长4%,其中出口总额29.34亿元,增长7.3%;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增长104%;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继续稳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