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禃

高丽王朝君主
[zhí](1219年—1274年),高丽王朝第24任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原名[tiǎn],即位后改名禃,一度改名为[1]字日新,是高丽高宗王[chè]长子。1259年以太子(世子)身份赴蒙古朝觐大汗蒙哥,转而[]见皇弟忽必烈,获取其信任,于是忽必烈即位后对高丽采取怀柔政策,结束了高丽蒙古战争。王禃于1264年亲朝蒙古,但因受制于权臣金俊而无所作为。1268年,林衍在王禃旨意下诛杀金俊,翌年又废黜王禃,另立安庆公王[chāng]。以此事为契机,蒙古加强了对高丽的干涉,王禃以蒙古为后盾恢复王位,推翻武臣政权,出水就陆,还都开京;蒙古则借助帮高丽平叛的机会先后占领了高丽的西北面与耽罗,并全面控制了高丽。在协助蒙元出征日本的前夕,王禃[hōng]逝,庙号元宗,谥号顺孝,葬于韶陵,1310年元朝追谥忠敬。他是高丽王朝最后一位拥有庙号的国王。

人物生平

入朝蒙古

[yòu]六年(1219年)三月十九日,高丽高宗的长子降生,取名为倎,母为出身宗室的王妃柳氏安惠太后)。丁亥年(1227年)正月立太子府,受赐册印,并入学于宝文阁。壬辰年(1232年)七月随父王迁往江华岛。乙未年(1235年)正月正式被封为王太子,同年六月知奏事金若先之女、同时也是权臣崔瑀的外孙女被册封为太子妃,此时她已经怀有太子的孩子。丙申年(1236年)二月,太子妃金氏顺利产下王孙,取名为,也就是后来的忠烈王。其后王倎又和太子妃生了个女儿,但太子妃到丁酉年(1237年)七月二十九日去世,年仅十六岁。甲辰年(1244年)二月,王倎又迎娶新安公王[quán]高丽显宗之子平壤公王基七世孙)之女为续弦,后来成为他的王后。
当时,高丽在蒙古的侵略中不断被透支,而蒙古的要求除了出水就陆(还都开京)外就是国王入朝,为了缓解蒙古的侵略,从辛亥年(1251年)开始,高丽朝廷内就有太子代父入朝的呼声。癸丑年(1253年)也窟大王入侵高丽(第五次高丽蒙古战争)期间,连权臣崔沆都支持太子入朝,但高丽高宗非常不情愿把太子送入虎狼之口,最后以太子的弟弟安庆公侃去蒙古。到丙辰年(1256年)车罗大入侵高丽时,蒙古方面更是点名要太子入朝。尽管如此,高宗对太子入朝的问题仍然是“犹豫未决” ,即便是崔氏政权倒台后,依旧以太子有病为借口拒绝让太子和蒙古使者余愁达会晤,以防“不测之变” ,可见高丽君臣对蒙古的极度不信任。直到蒙古合并了东北面的土地,高丽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己未年(1259年)三月终于向蒙古屈服,同意太子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