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子

补缀于品官补服上的织物
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清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供养人像)。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1]

物品简介

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指中国明朝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补子随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明代补子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