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国

琉球群岛历史上的国家
琉球王国(Rūchūkuku,Ryukyu Kingdom,?-1879年),是曾位于中国的台湾岛日本的九州岛之间,包括现在的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10]
最初的琉球由三个国家山南、中山和山北组成,后尚巴志在位期间统一琉球三国,琉球因此进入王统时代。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遣使者杨载到琉球中山国,并赠送“明朝大统历”,招其入贡,这标志着琉球中山王向中国进贡的开始,也是琉球群岛政权与中国王朝建立正式关系的开始,琉球诸国成为中国明朝的藩属国。明朝灭亡后,琉球继续对清朝进贡。康熙元年(1662年),清康熙帝遣使前往琉球国册封尚质为王,尚质成为第一个与清朝建立封贡关系的琉球国王,琉球王国开始使用清朝年号,之后历代的琉球国王都请求中国皇帝册封。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侵占琉球,迫使琉球向日本进贡,这导致琉球王国形成了“两属”的状态,并逐渐被萨摩藩实际控制。到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削减了琉球的国家地位,将其改为“琉球藩”,后日本强迫琉球停止对清政府朝贡。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宣布废除琉球藩,并将其划为日本冲绳县,琉球王国至此灭亡。[10]
由于琉球群岛的地理位置特殊,它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被誉为“万国津梁”。[10]现存的琉球王国遗址有琉球故城、琉球人墓等。[11][12]

国名来源

琉球王国出现在中国典籍的时间不早于隋朝,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派遣羽骑尉朱宽出使琉球王国,因其地形如虬龙浮于水中,因此称之为“流[qiú]”。唐朝[zuǎn]隋书》《北史》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直到宋朝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为“琉球”,后《元史》又将其写作“琉求”,有的书中也称“留仇”。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行人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地为琉球,取琉璃玉和珍珠球之意。从此“琉球”成为这片群岛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8][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