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裕生

原北京地质学院讲师
翟裕生,男,河北文安人,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共发表专著和教材15部、论文210篇。合作主编的《矿床学》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合著的《宁芜玢岩铁矿》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他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合作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和主持的《成矿系统理论建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2012)。他还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7)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2)。

人物生平

1930年2月6日,翟裕出生于河北大城,河北省立天津中学语文老师裴学海梁启超的学生,他知识渊博,对学生至爱可亲。裴先生以“裕慰苍生”为立意,为翟裕生取字曰“慰苍”,希望他以天下为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翟裕生回忆说:“裴先生的博大胸怀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升华,对我的人生目的产生了深刻影响。”记得中学毕业离开省中之际,同学之间题词留念,他写的是“永葆赤子之心”,表达自己的心志。在省立天津中学,除了正规的学习,学校还鼓励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里办有一所附属民众小学,小学生主要是中学周围的贫家子女,由高中的一些优秀生任教师,利用下午课后和星期日的时间为这些孩子上课,他们授课不计报酬,只尽义务。翟裕生那时也不过十六七岁,他教语文等课,并当班主任,下课后就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这难得的初步教育实践,不仅丰富了他的学生生活,还锻炼了管理和组织能力,培养了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兴趣和感情。高中时期,他接触思想先进的同学,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对国民党的腐败更加不满,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他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在河北省立天津中学的学习和实践,为他的求学目的和思想取向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