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蛙

两眼间有V字形斑的小型蛙类
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1834)属于两栖纲蛙形目,蛙科。泽蛙吻钝尖;上下颌缘有6~8条深色纹;体背纵肤褶长短不一;无背侧褶;趾末端无横沟;无跗褶;两眼间具横斑;体背面正中有浅色脊线或不显;四肢有横纹;雄蛙咽部色深,具单咽下外声囊,第1指婚垫发达。泽蛙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甘肃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西海南香港广东(广泛分布)。[1]泽蛙是水稻害虫天敌。[2]
泽蛙体长有4~6厘米,属于中型蛙;泽蛙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只要是有水有遮的环境,都可能见到它们的踪迹。泽蛙普遍分布在平地及低海拔山区的稻田、沟渠、水池、草泽等静水域中。它们的上下唇有深色纵纹;背部有许多长短不一、不规则排列的棒状肤福;体色及花纹多变,为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的还杂有明显的红褐色或绿色斑纹。[3]
泽蛙雄蛙略小,头长宽相等,吻尖圆,吻棱圆,颊部向外侧倾斜,眼间距窄,为上眼睑之半,鼓膜为眼径的2/3;锄骨齿两团,向后集中而不相遇;舌后端缺刻深;指端钝尖,指长顺序3、1、4、2;第一、三指等长,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左右根部稍重迭,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钝尖;第五趾稍短于第三趾,达第四趾的第3关节下瘤,趾间的蹼约达趾长的2/3;第四趾的蹼到第三关节下瘤,关节下瘤小而突出,内瞧突窄长,有时与跗褶相连,外赋突小,有时与第五趾之瞧褶相连;背部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分散排列的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散有小疣粒,而无背侧褶;体侧及体后端疣圆而清晰,后肢背面也有小疣,有的在枕部有横肤沟,[niè]褶明显。头前端及肤面的皮肤光滑,有的标本腹后端有细痣粒。[2]
泽蛙广泛生活在田野,池泽附近或丘陵地带,除在繁殖季节到水中产卵外,一般不在水中或很少在水中。泽蛙后肢较长,善于跳跃;春、夏季水温超过19℃时期繁殖,一只雌蛙,一年可繁殖2~3次,最多可达5次,每次繁殖一小时左右,产卵527~1226粒。泽蛙繁殖时期,雄蛙和雌蛙抱在一起,雌蛙把卵排在水中,雄蛙也把精子排在水中,卵和精子在水中相遇受精,卵受精后胶质膜吸水膨胀,成片地浮在水面,然后慢慢地下沉入水中。泽蛙卵孵化成蝌蚪大约需4天左右;蝌蚪食性较杂,以水中浮游生物和腐烂的有机质为食料;蝌蚪生活在水的底层,靠尾部运动匍匐前进摄取食物,在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蝌蚪发育较快,从孵化到变态成小青蛙,只需24~29天,在食料不足的情况下,从孵化到变成小青蛙,则需39~46天。泽蛙主要以昆虫为食料,白天躲藏在作物、杂草间等候食物,到了夜晚在作物丛间寻找食物,一旦发现昆虫,就把它吃掉,在全天24小时内,夜晚捕食的昆虫相当于白天的两倍以上,在其捕食的昆虫中,农业害虫占70%以上。南方作过调查,一只泽蛙,平均每天可捕食昆虫70多只,据在稻田试验,每亩500、800、1000只泽蛙,稻飞虱大发生时,每亩检查25丛水稻,其稻飞虱密度分别为29、17和16头,对照区虫口密度则为试验田虫口密度的13~23倍。[2]

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