氅衣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品类
[chǎng]衣(音同“敞”),指罩于衣服外的大衣,[3]清朝标志性的服饰之一,圆领,右[rèn]大襟以一字扣系合,衣身为直筒型,通常衣长到足面,露出高底花盆旗鞋。两袖端平阔且宽大及肘部,衣身左右开裾至腋下,且两侧开裾以如意云头装饰。[2]
氅衣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从东晋时期就有文字记录,[1][a]此时氅衣无袖,用羽毛等材料做成,[4]如同仪仗中的“鹤氅”,因形似而得名;[1]唐代袍服型转变,宋朝开始流行左右两边通襟对称;[b]明朝时期,氅衣一方面演化为道教法袍[c]另一方面它在民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了民间男女老少皆可穿着的一种外披;在清朝之前,氅衣多是属于男性的服装称谓,至清后期氅衣变成了满人女子一种便袍的专称,[1]旗服的影响,氅衣正襟变成侧襟;[3]慈禧太后执掌朝政时发展到鼎盛时期,[2]是清宫后妃穿用最为频繁的燕居服饰。[5]
氅衣主要有红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紫色系、绿色系共五个色系,[2]有花鸟、龙凤及寓意吉祥的百子、平安、福寿等图案,工艺有镶、滚、贴等。[3]

名字由来

氅字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并非指一种服饰,而是指帝王公卿仪仗的一部分,是由鸟类的羽毛织缀而成的盖状的仪仗用具,[d]辞海》解释为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可以遮风寒,其形制不一,由种鸟类的羽毛制成,有各式颜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