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

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2])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机体的迟缓性麻痹,多在儿童期致病,故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行计划免疫进行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3]
脊髓灰质炎病毒(以下简称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7~30nm,核心为约7.2~8.5kb的单正链RNA[3]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主要由4种蛋白(VP1~VP4)组成,其中VP1~VP3位于壳粒的表面中和抗体,VP4位于内部维持结构。病毒根据免疫原性不同可分为三个血清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7]
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是脊髓灰质炎患者或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人,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以及被污染的食物、物品等均可传播,少数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随血流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7]大多数感染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8]最初的症状包括发烧、呕吐、颈部僵硬和四肢疼痛。[8]脊髓灰质炎无法治愈,主要是对症治疗,使用退热药物,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及促进神经传导药物,加兰他敏增加肌张力[9]使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可以特异性预防脊髓灰质炎。[10]无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可完全康复。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患者约2/3留有永久的肌肉麻痹症状。总体病死率在4%~6%,在成年及伴有延髓性麻痹的患者病死率可上升至10%~20%。[11]
1894年,美国首次出现婴儿麻痹症。[1]1908年维也纳免疫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6]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要在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引起的麻痹型病例。[3]1999年,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被根除,[8]2001年10月,WHO宣布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中国等西亚太平洋地区被消灭。[3]2020年,WHO宣布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被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仅剩Ⅰ型。[8]截止2022年,脊髓灰质炎野生毒株仅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流行。[8]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