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

击奏、摇奏的膜鸣乐器
八角鼓是一种膜鸣乐器,名称源自于它的形状和音色。相传它原本是满族的乐器,现今流传于北京东北山东河南等地。[2]
八角鼓的鼓面呈八角形,鼓框由八块乌木梨木粘合而成,其中七面木框中间开凿孔洞,中间用铜钉穿两枚小铜钹,剩余一面不开孔,插入铜钉,下系一对红色长丝线穗。八角鼓的形制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演奏八角鼓时需将鼓面直立,使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夹着长丝穗的一面,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弹奏,演奏技法多样。[2]
八角鼓曲目的代表性作品有《风雨归舟》《秋声赋》《怕的是》《夏景天》《新春元旦》《酒鬼》等。清朝后期,八角鼓演唱艺术发展为“全堂八角鼓”,在原有曲目基础上,加上了相声戏法、岔曲等曲艺节目。[3]

简介

八角鼓,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大小直径17厘米左右,单面蒙蟒皮,鼓身周围嵌铜[],并缀有丝穗子,鼓形小巧玲珑。演奏时用指弹击鼓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摇震鼓身或手搓鼓面会发出悦耳的钹声。满族八角鼓主要流传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华北东北地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扶持下,经我区民间老艺人挖掘和整理,在传统唱腔和曲目的基础上,逐渐从曲艺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八角鼓是国内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种类,历史上及其繁兴,并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