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钹

古代乐器
[]是一种古老的铜制打击乐器,也称为铜盘,民间常称之为镲,属于碰奏类乐器的一种。在中国古代,铜钹、铜铙、铜盘和镲等被统称为铙钹。除了汉族以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泛流传。根据铜钹的大小、重量等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双光钹、水钹、京钹、小钹等几种类型。[1]
铜钹最早起源于西亚,在埃及、叙利亚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来传入波斯、罗马等古国。[2]在东方地区,最早见于印度,后传至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所载,大约在公元350年左右,随着《天竺乐》的传入,铜钹开始进入我国中原地区。在北魏时期,铜钹已经在民间广为流行,并且早在梵乐中就有所使用。到了隋代,铜钹已经被应用于九部乐中,包括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的五部乐中。唐代时,十部乐中就有七部使用了铜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隋唐壁画以及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都描绘了敲击铜钹的场景。明清时期,铜钹成为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重要伴奏乐器。[3][4]
西汉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促使了西域音乐陆续传入中原,此时中原与东邻、南邻的国家也有一定的音乐交流。铜钹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有重大意义,极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生活。[5]

基本介绍

【铜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