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谷

中国信奉天主教徒的作家、编辑、音乐评论家
若谷(1905-1967),原名张天松,字若谷,曾有笔名“南方张 “百合”“刘舞心女士”“欧阳忠正”“虚怀斋主” “虚怀”“若谷” “马尔谷” “摩炬”,[1]是信奉天主教徒的作家、[2]编辑、音乐评论家,[3]旧上海南汇县周浦镇西八灶人,即现在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沿南村。[1]张若谷的歌剧观,有助于中国当代音乐戏剧批评事业建设。[4]
早年就读于天主教徐汇中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精通法文,迷恋音乐。1920年,他与朱应鹏、傅彦长合作出版《艺术三家言》的著作引起轰动。[2]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若谷应邀担任《中美日报》副刊《集纳》的编辑,因刊登大部分是抗日的,引起了日寇及其走狗的注意和不满,曾三次被租界当局勒令停刊。[5]1941年9月,张若谷担任在华日本派遣军陆军军部的机关报《新申报》《千叶》版编辑。1944年11月,在南京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代表大会上,探讨了如何以文学作品协力大东亚战争,创造新东亚文化精神,完成大东亚共荣圈,不仅成了一个落水文人,而且彻头彻尾地沦为汉奸。[2]抗战胜利后,担任天主教益世报南京版编辑。1955年9月,东北劳改农场劳动。1967年,因病去世。[2]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若谷之父张杏笙曾任徐汇公学的法文和拉丁文教师。张若谷的哥哥张家树曾两度负[]海外,1949年后为上海教区的主教。张若谷9岁就读于类思小学(今汇师小学),在“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之前,他就在晚清秀才吴石钧的指教下作文,成绩常常都是最优生;与校长杨振铎、法籍教士能神父等学习唱歌奏风琴。后入徐汇公学跟意籍教士翟神父,及梁志忠先生等学习弹钢琴。中学时期,就读于中国西洋办学第一校徐汇公学,可以直接学到西方音乐、戏剧及其他中西方文化课。[1]1925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精通法文,同时皈依天主教,并且迷恋上了音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