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琴

自由簧鸣乐器
风琴,又称脚踏风琴,通过脚踏鼓风装置吹动簧片使簧片振动来发音。风琴外形类似立式钢琴,是通过脚下的大踏板送风,配合双手键盘弹奏的一种乐器,双脚轮流踩踏下面的踏板,就能鼓风进入风道。如果不弹奏,则整个风道是密闭的,当手指按下某琴键后,该键对应的音管的管塞打开,气流通过,使音管里的簧片发生振动,则发出一个乐音,不同的簧片发出不同的乐音,双脚轮流踏板,两手手指有规律地按键,就有乐曲声流出来了。[2][3]

历史

1810年,巴黎的乐器师G.J.格勒 尼埃制造出最早的簧风琴,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乐器师A.F.德班对乐器本身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音栓,试图使其具有管风琴所具备的表情范围,以获得不同音色的变化,并定名为风琴,此后,在家庭和买不起管风琴的教堂里非常盛行。在欧洲,最复杂的类型的风琴是可用演奏者膝盖控制音量的、带有表情音栓的表情风琴。另一种在19世纪流行的、不同于欧洲的风琴是将风箱的鼓动式改为吸气式,这种类型的风琴称为美国式风琴,实际上从法国传入美国。20世纪风琴被更有效果的电动或电子风琴所替代。1897年左右从日本传入中国
风琴
1897年左右风琴从日本传入中国。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欧洲侨民移居我国的增多,特别是教会学校的兴办,在客观上起了更广泛地传播西洋音乐的作用。如他们带来了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社交活动中的一些音乐小品,也带来一些初级的钢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传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圣诗谱》,载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赞美诗乐谱,并附有乐法启蒙,讲解西洋乐理,使用五线谱记谱,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此书所载曲调都是欧洲流行的宗教乐曲。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诗增》,为了更便利于宗教的传播,书中采用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作为练习曲。这些传教士传播西洋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