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病

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人、猪肠内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系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人、猪肠内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2]姜片虫的终宿主是人和猪,中间宿主为扁蜷螺。[6]其中患者和受感染的猪为该病主要传染源,猪又是姜片虫的保虫宿主。该病是地方性感染病,流行于亚洲温带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各国。[2]其主要流行于水源丰富、地势低洼、种植菱角等经济水生植物的地区,[6]感染有明确季节性,一般发生在9~11月份。[2]
姜片虫病主要是由于人或猪生食受染的水生植物时,囊蚴进入人体或猪体,发育为成虫,[2]随后成虫以强大的腹吸盘吸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黏膜上引起的。[3]其以腹痛、腹泻、消化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凡在姜片虫流行区有生食水生植物史,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营养不良者,应考虑该病。可通过血常规或血细胞分析、粪便检查、免疫学法(皮内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斑点免疫渗滤试验等)以及胃镜检查辅助诊断。粪便中查出姜片虫卵或在呕吐物中发现成虫时,可确诊此病。[2]针对该病可先加强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纠正贫血,然后进行驱虫治疗(用吡喹酮、硫氯酚等药物)。[3]
该病可通过管理传染源(普查、普治患者,直至治愈;流行区内的猪应加以圈养等)和切断传播途径,如不要生食菱角荸荠水生植物,不喝生水等进行预防。[2]一般预后较好,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7]
姜片虫在1843年首先由布斯克(Buski)在伦敦船员医院的一位印度水手尸体的小肠中发现。后来,1857年兰克斯特(Lankester)对该虫的形态做了初步的描述,并命名为布氏双口吸虫。1899年路斯(Looss)确立了该虫的分类地位,建立了姜片属。该虫的生活史首先由日本人中川于1921年在中国台湾以猪做实验获得成功。[8]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姜片虫的记载,其比Buski氏姜片虫的发现要早1500余年。[9]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