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

著名水利学家
李仪祉(1882年2月20日-1938年3月8日),是中国水利科学家,近代水利界的先驱。名协,字仪祉,又字宜之。.陕西蒲城人。生于蒲城富壕村,卒于西安[1]
1898年,李仪祉以精于数学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又进入专门学习西学的泾阳崇实书院。1901年,入西安关中学堂。1904年,考取北京京师大学堂预科德文班。1909年,由西潼铁路局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主要学习铁路工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毅然中辍学业归国。1913年,陕西辛亥革命元老郭希仁欧洲考察,李仪祉为随员和翻译。在郭希仁的劝说下,李仪祉放弃学习铁路,再度赴德国但泽工业大学专修水利。1915年学成回国,参与创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并任教务主任。1924年先后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西北大学校长。1926年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1929年改称委员长,1930年冬引泾灌溉工程开工,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竭力推动引泾工程建设,1932年夏完成第一期工程,命名为泾惠渠。1931年他和水利界著名人士共同倡议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历任第一至第六届会长,同时还共同创办会刊《水利》月刊。[1]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不仅精通水利工程技术,旁及铁路、桥梁等诸多土木工程,而且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他学识渊博,通晓德、法、英、日等文种,留下了极丰富著译,各种论著达400多部(篇)。另外还有数学、政论、自传、日记、诗歌、剧本、书札等多方面的著述。在数学方面,有《实用微积术》《最小二乘方》《诺模术》等著作;在科技史方面,有《宋以前河堤之概况》《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会稽大禹庙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西北农功水利文化史略》《中国水利史》( 德文版)等,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主要有《冰川学》《河工学》《水功学》《水利概论》等,另外主办过《河海月刊》《华北水利月刊》《黄河水利月刊》《陕西水利月刊》等杂志。李仪祉的学生孙绍宗、胡步川、刘钟瑞等在1940年将他的著述汇编成13册石印。1988年,水利力出版社出版了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选编的《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1]

人物简介

李仪祉,原名协,字宜之。父亲李桐轩关中名儒,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zuǎn]、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剧作家。伯父李仲特,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