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泉

国民党高级将领
徐源泉(1886年—1960年11月11日),又名克诚,派名[a]继绩[1]湖北省新洲县仓埠镇(原为黄冈县仓子埠,又名仓溪)人,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二级上将。[2][3]
徐源泉早年进入两江总督端方创办的将弁学堂深造,后到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任军事教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徐源泉前往武昌参加起义,革命成功后担任陆军部参谋,后前往上海出任光复军参谋,后任骑兵团团附。1919年年底,徐源泉随直系军阀张宗昌北上投靠张作霖,两次直奉战争期间,徐源泉历任团长、旅长,1926年被张宗昌委任为直隶军务帮办,次年升任第六军军长。1928年,蒋介石北伐攻打张宗昌的部队,徐源泉趁机投靠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师师长,追随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因功升任第十军军长。1931年,徐源泉被委任为鄂湘川边“清乡”督办兼第十六路军总指挥,以及川鄂湘黔边区绥靖主任,率部“围剿”洪湖地区贺龙领导的红军。因贺龙所部红军战略转移,徐源泉乘机进占[miǎn]阳城,受到国民政府嘉奖。[2][3][4][5]
1935年4月,徐源泉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同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源泉出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6月,徐源泉率部参加武汉会战,武汉沦陷后,他因违抗军令撤离防区,被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逮捕,并撤职查办。1942年,经时任军法总监的何成浚说情,徐源泉得以无罪释放,后出任重庆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5年,徐源泉继续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回到武汉,开办工厂、经营实业。1947年,徐源泉当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兼黄冈参议会议长。1949年夏天,徐源泉经香港飞往台湾,赴台后曾担任湖北同乡会理事长等职。1960年,徐源泉在台北病逝,终年七十五岁,葬于台北阳明山。[2][3]
徐源泉驻军沙市期间,兴办教育,建设沙市。学者许恺景评价他创办学校,倡导教育,客观上为培养人才,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1][6]学者陈礼荣评价徐源泉在国民党军中“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但并不善于带兵打仗。[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