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鸟类

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鸟类动物
反鸟类,指的是口内残存牙齿的一类鸟。反鸟类肩[jiǎ]骨和乌喙骨的连接方式与现代鸟类相反,因此被命名为反鸟类。根据研究,距今1.2亿年的中生代反鸟类头骨保留了大量主龙类的原始特征,呈现出模块化的演化特点。[1]
反鸟类是中生代物种数目最多、地理分布范围最广的中生代鸟类支系,但他们都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事件中消失了。[1][2]截止到2023年,反鸟类早期化石在蒙古,中国,西班牙以及澳大利亚相继发现,它们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以及澳洲[3]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两位古生物学家对所有反鸟类头骨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鸟类分类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反鸟类拥有许多生活方式,比如泥中取食、捕鱼等等,它们在分类学上却仅仅占据了现代鸟类类群中的一小部分。现代鸟类有非常特化的头骨,依据喙的长短分为了短喙类、中喙类和长喙类,所有的反鸟类都属于中喙类,尽管有极少的反鸟有较长的喙,也仍未达到长喙类的标准。研究将反鸟类与它的姐妹群早白垩世的原始今鸟类进行了对比,原始今鸟类是现代鸟类的祖先。研究者通过对比,推断出了它们共同祖先的头骨样式,它有牙齿,前颌骨很小,颅中保留有眼眶骨,下颚骨未连接,牙齿之间没有咬合结构。这个反鸟类头骨仍然保留有恐龙与始祖鸟的原始特征。但是,少量反鸟类仍然拥有现代鸟类的特化结构(比如牙齿咬合、具喙、加大的前颌骨等),这就是鸟类的分类与起源如此混乱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发现于中生代的反鸟类化石都保存有各种形态的牙齿,这表明它们多用牙齿取食,而现代鸟类及原始今鸟类则多没有牙齿,或仅具极小的牙齿,它们通常利用胃石来研磨消化食物。反鸟类不同形态的牙齿代表了不同的用途,同时也代表着当时反鸟类食谱的多样化。
反鸟类骨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