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堤

九江李公堤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12月,江州刺史李渤截南陂筑堤,蓄水为湖,使南门湖一分为二。又立斗门,以蓄泄水势。后人为了纪念李渤,遂以德方召伯,将北面一湖名为甘棠湖,堤名李公堤,堤上之桥曰思贤桥(现桥为六十年代重修)。唐江州司马白居易重修,宋知军州事余崇龟,元总管李黼各因[]新之。李公堤至今近1194年。

历史变迁

甘棠湖堤,现名李公堤,九江人习惯称之为“小坝”,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是年春,洛阳人李渤受命任九江地方行政长官江州刺史。他主政江州后,见本地天灾频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向朝廷上疏,奏免农户累年所欠税赋,遂获准。以后又建造景星书院,发展教育事业,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其时,江州城外南门湖水域广阔,行人过往极为不便,且年久淤塞,屡发水患。李渤急民之所急,带头捐款筹资,主持疏浚南门湖,并修筑一条南连山川岭、北接南门口的跨湖长堤,“立斗门,蓄水势,以利民涉”。长庆二年(822),堤坝建成,江州人从此结束上摆渡过往的历史。
李公堤[九江李公堤]
李渤离任后,江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他比作西周时“有惠政于民”的著名贤人召伯,并借用《诗经》中歌颂召伯的诗篇《甘棠》中的典故,将堤坝命名为“甘棠堤”,亦名“李公堤”,湖亦命名为“甘棠湖”。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喜爱甘棠湖景色,遂在堤上建“烟水亭”。明嘉靖年间,亭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九江关督黄腾春将堤上烟水亭移至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