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党禁

南宋政治事件
庆元党禁,也称伪学逆党之禁,指中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1]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tuō]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二月,韩侂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就贬赵汝愚至永州(今属湖南),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贬,朱熹彭龟年等奏论韩侂胄事,赵扩亦加贬逐。韩侂胄当政,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不久赵扩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从公元1195开始的禁伪学前后历时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2]
庆元党禁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绍熙五年七月宁宗即位至庆元元年六月,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双方的斗争集中在对朝政控制权方面,可以看作庆元党禁的序幕;第二阶段,从庆元元年六月至嘉泰二年二月,为党染最为严厉的时期,主要打击目标是道学;第三阶段,从嘉泰二年二月至嘉定五年,是道学弛禁到彻底解除学禁的阶段。[3]

背景

创立于北宋中期的程系道学,到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其影响遍及江浙、闽、川蜀等整个南宋全境,逐渐超越其它学派而取得主流学派的地位,并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一批道学宗师,构筑起道学内部理学和心学两大思想体系。一面是道学在民间的繁荣发展,一面是宋孝宗君臣不喜欢、甚至屡屡压制和打击道学,这就决定了朱熹、张[shì]、吕祖谦等道学家在孝宗朝曲折的政治命运,注定了非道学派士大夫和道学派官僚之间矛盾冲突的不可避免。前者多是受孝宗支持的事功型、才吏型士大夫,是政治上当权派,后者多为不受孝宗支持的道德型、清议型士大夫,是政治上的在野派;后者不在其位,不免以清议的方式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对前者进行尖锐的批评;前者则以手中权势对后者进行抑制和打击。孝宗朝道学与反道学势力的斗争,基本上便是呈现为这样的格局。但是随着道学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其向朝廷的渗透毕竟是不可避免的。到了孝宗淳熙末年,以周必大王淮并相为标志,道学派终于在朝廷上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一扫此前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始进入与反道学派分庭抗礼、朋党交攻的新时期。此后,双方的斗争几经起伏,愈演愈烈。光宗绍熙末年,随着赵汝愚的执政,反道学派暂进处于下风。随即而来的绍熙内禅,又引发出赵汝愚与韩侂胄的矛盾,促使反道学派与韩侂胄的合流,终于导致以赵汝愚为首的道学之党的全面崩溃,酿成了南宋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禁[]道学的运动:庆元党禁。

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