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

1911年中国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的起义
黄花岗起义,又称“三·二九”(广州)起义、广州黄花岗之役、辛亥广州起义,第三次广州起义等,[a][1][4]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发生在广州,由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者组织领导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因起义失败后72具烈士遗骸被葬于黄花岗而得名。[1][2]
清朝末年,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不断加剧,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被剿灭等事件的发生,使许多中国人对清政府失望,武力革命思潮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孙中山于1905年8月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随后革命党人在两广、云南等地先后发动了数次武装起义,但因种种原因均告失败。[5][6]孙中山考虑到在第二次广州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革命党在新军中的力量仍有所保留,于是号召革命党人坚持斗争,并提出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7][8]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正式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孙眉及南洋诸代表在新加坡槟榔屿开会。次年初,同盟会在香港专门组织了领导起义的统筹部,以协调港粤党人,部署起义,之后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据点。[5][1]同盟会决定以广州新军为起义主力,又从会内选拔出骨干队伍为先锋,并发动民军响应起义。此外,同盟会还吸纳了大批的海外华侨、留学生和境内会党等。[9][10]
统筹部原定4月13日发动起义,后因清吏防范严密、枪械运输困难等原因起义日期一再变动,至4月27日发动时只有黄兴一路攻打两广总督署。[6]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下午五时二十五分,起义总指挥黄兴带领130余位来自海内外的革命党人,自小东营5号出发开始起义,攻破总督署。[1][11]撤出总督署后与清军发生激烈巷战,因兵单力薄,坚持一昼夜后失败。[1][6]黄兴负伤逃脱,林觉民方声洞等人遇难,同盟会成员潘达微收殓72具烈士遗骸,营葬于红花岗(后更名为黄花岗)。[12][3]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第十次反清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也是革命党人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被革命党人认为“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孙中山仍然给予了高度赞誉,认为:“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13]

事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