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

司马氏建立的政权,266年—317年存在
西晋(公元266-公元317年),指的是三国时期之后统一的王朝,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共历四帝,国[zuò]51年。[1]
魏朝时期,司马氏通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的努力逐渐掌握朝廷大权。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司马炎分封27位宗室子弟为王,为后面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推行重农政策、大力兴修水利、颁布限田政策,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人口增加快速,开创了“太康之治”。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历经“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引起社会动荡,引得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司马邺迁都长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317年西晋灭亡。司马睿奉旨在建康自称晋王,司马邺死后他才称帝,史称东晋[1][2][3][4][5]
西晋疆域囊括曹魏蜀汉孙吴三国[6]公元306年西晋盛时人口约为4500万人。[7]西晋承袭曹魏的中央制度和世兵制[8][9]使用泰始律法;[10]司马炎时期,四夷有不少国家前来朝贡、归附,而从司马衷开始,部分国家开始进攻西晋;[11]经济上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货币仍沿用汉五铢钱[12][13][14]在文化和科技上有一定的成就。[15][16][17][18][19][20][21][22][23][24]

国号由来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五月,曹魏皇帝曹髦并州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个郡,赐给司马昭并封他为晋公。[25]西晋的国号正是因为并州是“晋之故壤”而得名。[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