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辕犁

出现于唐代的耕犁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是古代用于耕地、翻土的工具,为犁辕弯曲的耕犁,出现于唐代[1][2]
曲辕犁源于源于耒[],耒为手柄,耜为下端起土的部分,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耒耜改进为犁,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犁的构造不断改进。唐代北方地区因战乱影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人口被迫大量南迁,为了解决耕地不足的矛盾,人们发明了操作灵活轻便且更适宜在江南水田耕作的曲辕犁。[2][3]
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和农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铁制的犁鑱(犁铧)、犁壁,木制的犁底、压鑱、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pán]等十一个部件组成。曲辕犁的优点是可以调节深浅,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又可据犁梢摆动的幅度,调节耕[dài]的宽窄,具有轻巧、方便碎土等优点,提高了江南水田耕作效率。宋元时期,对曲辕犁进行了一些改进,将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chán]等部件,使犁身结构更加轻巧。[1][2]
曲辕犁的发明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是唐代时期生产工具进步的标志和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4][2][5]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