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铧

用来翻土的耕地农具
[huá](lí huá),又称犁铲,安装在犁的下端,是用来翻土的耕地农具。[1][2]犁铧略呈三角形,[2]按结构可分为三角铧、梯形铧、凿型铧。[1]犁壁和犁铧组成犁体曲面,犁铧在水平方向切开土垡,犁壁的侧边胫刃在垂直方向切开土垡,切下的土垡被抬升至由犁铧和犁壁组成的犁体曲面,在犁体曲面作用下实现碎土和翻转土垡。[1]
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农民便广泛采用铁包木式和实心铁式犁头。公元前3世纪,中国已使用可锻铸铁犁铧,耐磨性能大增。公元前4世纪,框架铁犁在中国得到官方推广,它通过调节杆能精确地调整犁地的深度,并可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季节、气候条件以及农作物的耕作要求,成为多用途的农具。[3]到公元前1或2世纪,中国的铁犁已装配上整体式、组合式、栅条式和对称式等犁壁。这比苏格兰人J·斯莫尔在1784年阐述的犁壁原理早了大约2000年。[3]

历史

大约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子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