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理论
活动理论的“活动”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有了更全面的阐释:人的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活动”。活动理论的界定在于人在社会实践中,注重人在发展中使用工具的本质。该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基本介绍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的基本概念界定
(1)活动理论的“活动”内涵
“活动”一词的英文形式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doing”,即“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中都对“活动”做过很多的思考与论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活动”(poiein)这一概念,他认为活动分为理论、制作与实践活动,他在《范畴篇》中论述了这一问题。西方有许多哲学家也在各自的理解上对活动进行了论述,都具有一定得发展。但他们只承认抽象、思辨的活动或是机械的理解“活动”,认为活动只是个人行为、日常交往等人类行为活动。中国哲学史上对此理解有所不同。在中国“活动”一词在古汉语中并没有确切定义,但“行”字可以说是与“活动”意义最接近的词。中国哲学史上,“行”与“知”是分不开的,从朱熹的“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到王延相的“知行兼举”等都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中“行”与“知”的关系。中国思想家也更认同与“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