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
范畴篇》(希腊语:Κατηγορίαι,拉丁语:Categoriae,英语:Categories)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开篇之作,该作主要讨论了本体论逻辑学相关问题。[2]
《范畴篇》全书共十五章,其中第一至三章主要通过分析名实关系、主词与谓词的关系以及相应谓词对象与主词对象的关系,确立了范畴分类的标准。第四至九章主要以“实体”为中心,进而剖析“是”的主要规定要素,论述了关于“是”的十个范畴,即“实体”主范畴和九个属性方面的次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十个基本范畴囊括了事物自身所有存在的意义和存在方式。除此之外,在第十至第十五章,亚里士多德还论述了同事物变化相关的“对立”、“在先”、“同时”、“运动”、“所有”等五个范畴,因它们是在十范畴后添加论述的,学界一般称它们为“后范畴”。[2]
《范畴篇》所论述的范畴,既是对表述“是”的词项作的高度概括分类与意义分析,也澄清了思维必须掌握的普遍性语词的含义。范畴理论的建立表明亚里士多德已从他早年接受的柏拉图主义中解脱出来,迈出了构建他自己哲学体系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希腊哲学思维的一大飞跃。同时,《范畴篇》建立了一种分析理性,对西方哲学中科学理性传统的发展、对亚里士多德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康德颠覆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发展了先验逻辑,并把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发展为三组十二对“范畴表”,确立了认知逻辑研究的新范式,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重视认知范畴体系研究的传统。[2][3][4]

书名释义

范畴的思想并非亚里士多德首创,“范畴”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兼有指谓、表述和分类的意思。中文根据《尚书》中“洪范九畴“译为“范畴”(“洪范九畴”是周武王时期的一种治理天下的理论,分为九个方面),表达了“分类”的含义。[2]